2024年,35岁的陈洁是深圳市一人民医院的巡回护士。多年工作她兢兢业业,手术前,她就会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、核对病人信息、手术部位和手术用物;手术中,她与医生默契配合,快速准确地传递器械。多年来从来没有出过差误。临床工作之外,她还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,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。手术护士劳累辛苦,每天昼夜轮转、每日手术量大、注意力又特别集中。日复一日的积累,让她的身体不知不觉中亮起了红灯。
2024年3月25日。凌晨3点,陈洁刚刚配合主刀医师完成了,一位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置换手术。在术毕清点手术器材时。她突然感到一阵眩晕,眼前的手术器材竟出现了重影。她下意识地闭眼凝神,耳畔却传来自己剧烈的心跳声。那"砰砰"的声响如此清晰,仿佛心脏就要从胸腔里蹦出来似的。她深深地吸了一口,这种不适又感觉转瞬即逝。觉得是熬夜太久身体有些吃不消,她也没有当回事。然而在接下来的手术过程中,那种莫名的心慌感却如影随形,始终萦绕在她心头。
凌晨五点。陈洁护送刚刚完成手术的患者前往麻醉复苏室。走廊里安静得出奇,只有车轮滚动的轻微声响和监护仪规律的"滴滴"声。 陈洁推着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前往复苏室。骤然间,心电监护爆发了一段急促的报警声。患者心率骤降至35次/分,血氧也快速下跌。她立即刹车,同时按下紧急呼叫按钮。患者情况危急,陈洁立即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。她熟练的立即托起患者的下颌开放气道,全力按压着患者的胸口。
经过团队抢救,患者转危为安。陈洁随即转送患者至ICU观察。陈洁刚松口气,左胸突然传来一阵火刀剜烧的灼痛感,痛感如火焰一样迅速蔓延,紧接着左臂和后背甚至下颌都传来剧烈的疼痛。她冷汗直冒,呼吸急促,本能的想开口呼救,张开的喉咙却怎么也发不出声来,只听到吹风机般嘈杂的心跳声。紧接着双腿一软,身体不受控的向前扑倒,随即额头重重的砸在地上,眼前的一切瞬间消散,意识陷入了昏迷。
值班护士看到突如其来的这一幕,也是惊愕不已,连忙对陈洁实施抢救。心电监护上的数据慢慢平稳,血压也逐渐减低到正常范围。失去意识的陈洁缓缓苏醒,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切,她无助的看了看一边的医生,随即医生拿出她的检查结果。但是各项数据却让陈洁疑惑不已:心电图无异常、心脏彩超显示射血分数60%、冠脉血流良好,血常规也完全正常。所有的检查结果都指向:陈洁目前没有任何问题。
医生结合陈洁情况,补充到说:“最近手术安排量较多、又面临职称考核,肯能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。焦虑会引起人的交感神经兴奋。情况严重的话也是会出现:心率快,心慌手心冒汗,甚至是胸口痛的情况。”陈洁也意识到,可能是自己最近压力太大了才导致的。护士长得知了她的情况也是对她问候安慰,并且为其申请了调休,减少了夜班的工作安排。大家又担心她心理压力大,鼓励她去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。她也主动接受,平时也开始注意。
陈洁回家后和丈夫讲述了这次意外。丈夫也是担心不已,主动承担所有家务,让陈洁安心休息。陈洁也是根据专业知识,开始科学健康的的调养。而且科室减少了她夜班的排班,作息开始规律起来,每天晚上十点前就早早睡觉,周末的上午前去精神科进行心理咨询。她还开始服用抗焦虑药物,在医生的建议下学习正念疗法,工作闲暇时间也开始练习瑜伽进行冥想,减缓精神压力。但是似乎收效甚微,陈洁仍然会时不时的感觉到心悸心慌、胸口闷痛,心跳加快……
2024年5月14日中午,刚刚进行了完成了一台心脏搭桥手术。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和几位医生助理,有条不理的进行着,介入管的搭建。陈洁正观察着手术进展及时提供手术工具。突然间,心电监护上的数据骤然直降很快的 变成了一跳只直线,主刀医生连忙实施抢救,直到两个小时后,才稳定了患者病情。
术毕用餐时,陈洁还在为刚才的一幕而提心吊胆,患者手术台上生死一线,陈洁的心神像是上了绷带,一圈圈的紧绷缠绕,让她丝毫不敢放松,随时准备着,应对各种情况发生。陈洁的身心,像是又回到了个刚才的场景,骤然间,心脏开始剧烈的跳动,每一次跳动都像是在一张大鼓上擂鼓。擂动着她的胸口,就连呼吸都变得滞顿了,她本能的深吸一口气,呼吸声像是在拉破旧的风箱。疼痛感像是利刃捅在胸口,她死死的用手护住,像是在阻挡痛苦的蔓延。
冷汗已经浸透了她的额头,面色苍白,嘴唇发绀。身体因疼痛而变得扭曲,整个人趴扶在桌面, 右手紧紧地抓着心脏,身体在不断地颤抖滚动。陈洁像是被人死死掐住喉咙一般,双腿胡乱的踢踹,整个人如同处于塑封的口袋里,空气变得紧缺,窒息感汹涌而来,,面色也由苍白变得紫绀。牙齿狠狠咬住嘴唇,整个人控制不住的剧烈抖动,却仿佛越是挣扎,呼吸上来的氧气就越少。随即眼前的事物变得模糊,逐渐消散,耳畔的呼吸声也更加微弱。顿时一片黑暗笼罩,陈洁失去了意识昏迷了 过去。、
前来就餐的医生看到这一幕,也是骇然,顾不得思索,本能的上前施救,急忙呼喊数次后,陈洁依然毫无反应。医生随即将她平摊在地上实施急救。良久,陈洁又一次的抢抢救室的病床上悠悠转醒。然后无奈的看了看检查报告,结果显示:陈洁的心率为82次/分,心电图曲线基本上正常,无任何明显的心肌梗死或其他异常波动,心率平缓规则。心脏彩超显示心脏结构正常,冠状动脉无狭窄,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8%,没有发现心脏瓣膜病变,也无任何的心脏内瓣膜缺损。最后,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为6.1*10^9/L,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均在正常的范围内,无任何贫血,缺血以及感染现象。
各项检查数据依然显示一切正常,但陈洁心悸和胸闷的症状却持续存在,甚至呈现出加重的趋势。主治医生见她清醒,立即安排了胸部X光和CT扫描检查。然而检查结果却令人困惑——肺部未见任何积液、阻塞、结节或异常密度影,连气胸等急性病变也完全不存在。血气分析显示血氧饱和度95%,PH值7.4,二氧化碳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。
面对这一项项"完美"的检查报告,医生们陷入了医学的悖论。所有的病理学知识在此刻似乎都失去了作用,陈洁明显的临床症状与正常的检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前来查房的护士长看着病床上痛苦蜷缩的陈洁,终于忍不住质问医生团队:"你们到底有没有找到病因?她现在的情况明显不对劲!"
主治医生无奈地翻动着检查报告:"所有检查结果都显示她的身体机能完全正常。从医学角度看,她的各项指标甚至比健康人还要标准。我们考虑可能是长期高强度工作引发的焦虑症反应,建议继续观察症状发展......""还要观察到什么时候?"护士长突然提高了声调,指着又一次因胸痛而蜷缩起来的陈洁,"你们看看她现在的样子!大家都在一个科室共事,你们就忍心看着她这样痛苦下去?"
一时间医生都沉默了下来,反复地看着手上的检查报告单,然而还是没有发现其中能表明陈洁疾病的那一项数据。心内科主任突然推开门走了进来,缓缓接过医生手中的检查报告单。随着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,主任突然开口说:“马上为陈洁安排一个检查。”随后在病例报告单上增添了一项检查。结果出来之后,主任将检查报告带到病房,就立即让医生下医嘱开药。
一周后,康复的陈洁精神抖擞地回到工作岗位,那些折磨她多时的症状完全消失了。她特意找到主任致谢:"主任,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!这么隐匿的疾病,要不是您慧眼如炬,我可能就......谁能想到主要症状是胸闷心悸的疾病,竟然差点要了我的命。这个疾病潜伏的太隐匿了,要不是您博学多识,才能想起做这个检查。要是不知道做这个检查,让这个疾病持续下去,我恐怕是难逃一死了……”"
那次确诊所进行的检查,是一种极少纳入常规筛查项目的“纵隔核磁共振成像(MRI)”与“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估”。当核磁影像结果回传至心内科主任手中时,一组位于胸骨后纵隔、靠近主动脉弓附近的高信号灶引起了注意。初步判断为一种神经源性肿瘤——交感神经节瘤(paraganglioma),是一类少见但具分泌活性的肿瘤,可以释放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,从而引发一系列典型却又高度隐匿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,包括陈洁所表现出的心悸、胸闷、阵发性血压升高、头晕、出汗以及强烈的濒死感。
由于此类肿瘤体积常小、位置深隐,并不容易被传统的心脏彩超或胸片识别。更棘手的是,若无特定诱因刺激,分泌活性可能极低,导致间歇性发作,在检查时往往无法捕捉异常指标。而在陈洁的职业环境中,高强度精神集中、频繁轮班、突发抢救等情境,恰恰是最容易诱发交感神经活动失衡的诱因。
随后进行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血浆儿茶酚胺分析证实了这一诊断:陈洁在非应激状态下的基础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已明显偏高,在模拟应激后激增更为显著。结合成像学表现与血液生化结果,基本明确为交感神经节瘤所致的高儿茶酚胺血症性心血管综合征。
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医学陷阱。交感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,常被误认为是焦虑障碍、惊恐发作、心律失常甚至心肌炎。由于其症状多呈间歇性发作,患者在急诊或常规门诊检查时往往“查无实据”。一些病人甚至会反复就诊于心内科、神经内科、精神心理科,历经多次误诊才终于被识别。
值得注意的是,该病虽属良性肿瘤,但若长时间未能确诊或干预,反复高浓度的儿茶酚胺释放将持续激活交感系统,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,诱发心律失常,甚至出现应激性心肌病及心源性猝死。这也解释了陈洁曾经两次突发晕厥、濒死样窒息感的病理基础——她的心脏事实上正处于高危状态,只是尚未出现不可逆结构性损伤。
正是这一发现,推动了医生团队迅速为她启动下一步干预策略。手术切除是治疗交感神经节瘤的根本手段之一,在明确定位病灶、完成术前准备并评估风险后,陈洁接受了微创下的肿瘤切除术。手术过程中发现肿瘤紧邻主动脉弓,但边界清晰,无浸润迹象,切除相对顺利。术后第3天,陈洁原有的心悸、胸闷、出汗等症状完全消失,血压恢复平稳,血中儿茶酚胺浓度逐步下降至正常水平。
陈洁的经历为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都敲响了警钟:并非所有的心悸胸闷都来源于心理因素或单纯的心脏疾病。一旦常规检查屡次无果,而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加重,就应当跳出固有诊断框架,考虑少见病或系统性病因。
在临床实践中,面对那些“指标正常但人明显不适”的患者,更需要医生具备整合不同系统信息、识别异常模式的能力。例如反复晕厥、严重胸闷合并无器质性心脏病征象者,应警惕自主神经系统疾病,如神经源性肿瘤或罕见的儿茶酚胺升高性疾病;再如合并低热、盗汗、体重减轻者,则需警惕血液病或结核性疾病的可能。
此外,陈洁的个案也反映出当前临床对“功能性症状”的处理边界模糊。一些以焦虑、压力等解释为主的诊断,若缺乏系统性排查支持,极易导致严重器质性疾病被延误。特别是在高压职业人群中,如一线医护、应急人员、航空乘务等,更需留意职业诱因对内分泌与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。
术后休养期间,陈洁重新审视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方式。她意识到,不仅是外在压力,忽视身体信号、过度追求“完美工作状态”,才是将她一步步推向危险边缘的根源。她主动调整生活节奏,不再无休止地加班,也不再将焦虑情绪强行压抑,而是借助冥想、园艺和运动疗法维持身心平衡。
回归岗位时的陈洁,少了些锐利紧绷,多了份从容平稳。那段几乎被误诊为焦虑症的日子,最终以一个少见但真实的诊断得到了破解。而她自身作为医护人员的经历,也为她今后照顾每一位病人时,增添了更深层的共情与警觉。
这是一个属于现代职场医护群体的缩影,更是一段关乎诊断边界、身体感知与医学洞察的真实故事。每一个“检查正常却不舒服”的人,都不应被轻易忽略。疾病,有时就在标准之外。医生的眼睛,不该只盯着数字,更要看到人本身。
1.李晨曦.颈上神经节P2Y6受体在心肌缺血损伤引发心交感神经兴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[D].南昌大学,2023.DOI:10.27232/d.cnki.gnchu.2023.000350.
2.易文理,罗建平,陈佳阳.MRI和X线诊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准确率分析[J].黑龙江中医药,2024,53(03):115-117.
3.刘英杰,史守良,刘丽波,等.MRI与X线诊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准确率及影像学特征研究[J].影像科学与光化学,2024,42(02):89-96.
信钰证券-合法配资平台官网-合法配资平台排名-关于股票配资最新情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