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、麻黄、细辛3个药材,名声响亮,围绕它们的探讨、分析、评价、应用很多,有的中医认为,附子、麻黄、细辛实际上是名称不同的“孪生兄弟药”,因为它们的相同点太多了,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,它们的相同点至少有5个方面:
1、从出处看,都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用药历史有千年之久,附子是“主风寒咳逆邪气…破癥坚积聚”,麻黄是“主中风伤寒头痛…破癥坚积聚”,细辛是“主咳逆上气…风湿痹痛死肌”。
2、从名声看,同属于“十大主帅中药”,它们都是“第一”的存在,附子是“回阳救逆第一药”、“扶阳第一药”;麻黄是现代中医药教材“第一药”;细辛是药材界“独一份”存在,目前没有和它疗效相同的药材。
3、从药性看,它们都是辛温药,辛可散,温能通,对寒症有较好疗效,附子是内寒、虚寒的主药;麻黄、细辛是外寒的重点药材。
4、从归经看,它们都与少阴心经、肾经有密切关系,附子可温通少阴元阳,是少阴主药;麻黄可快速调动阳气入少阴,与附子是很好的配伍;细辛是少阴的重要引经药。
5、从应用看,它们可祛寒散邪,虽然途径不同,但目的一致,而且在现代的用量均受到严格限制,入药需经过“减毒”步骤,防止意外,包括高温熬煮、炮制减毒、配伍除毒、中病即止等要求。
很多人注意到,附子、麻黄、细辛有千年的药用史,古代科技不发达,中医是怎么认识这3个药材并确定主治方向的?药象分析起到了重要作用,比如:
1、附子,味辛,大热,有大毒,入心脾肾经。它是有毒植物乌头的子根,乌头除了有附子这个药材,还有天雄、侧子、乌喙3个药,相当于一条根茎出现5个药,用途各不相同,是中药里的奇观。
附子有生、炮、盐、黑、白5个名称,生用尤其要谨慎,减毒不彻底有中毒风险。附子药力可通行全身,无处不到,尤其是可引阳气到各处,把寒邪逼出的阳气,引回原位,常见于肾元,有“引火归元”的说法。根据这些特性,有的中医认为把附子当成“通药”、“阳药”,而不是“热药”。
2、麻黄,味辛、温,微苦,入肺经和膀胱经。麻黄没有叶子,枝条又细又长又脆又硬,中空,中医认为它“主通”,另外麻黄生长在北方苦寒地区,下雪时周边少见积雪,就判断麻黄阳气足,可驱寒。
麻黄尤其适用于体表寒邪重滞之时,体表遇寒关闭,它的散寒药力比紫苏、生姜、葱白要强,如同用大力把寒邪关闭的体表撞开,没有寒邪的约束,身体出汗、散热,病情好转。由此也提醒我们,体虚或出汗时,不可用麻黄,否则会有危险。
3、细辛,味辛,温,有小毒,入心肺胃肾经。细辛是因为根部细小、味道尝起来辛辣而得名。它的辛辣有“两面性”:点燃冒出的烟能赶走虫蚁,所以受盗墓者青睐,是“暗黑使者”;其药力能走阳明胃经,是顾护胃气的要药,又属于“光明使者”。
细辛只适合白天使用,可振奋阳气,晚上服用会把阴气压制,阳亢而失眠,所以临床使用有讲究。最重要的是用量:中医有“细辛不过钱,过钱命相连”的忠告。有的中医认为,细辛用作煎剂,分量要重一些,用作散剂,分量要严控。
从附子、麻黄、细辛的药象可以看出来,中医通过药材的形、味、用、量等描述,通过尝药、配伍、患者反馈等临床摸索,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。附子、麻黄、细辛是中医的“热门药”,配伍药方很多,虽然用于不同的病症,但万变不离其宗,它们各自的主要功效是什么,值得认真思考。
总结起来就是:附子回阳逐邪;麻黄升阳透邪;细辛温阳散邪。
一、为何附子能“回阳逐邪”?
中医对附子评价较高,如《本草汇言》称附子为“命门要药”,有“起死生之功”,这是对附子“回阳”功效的概括。另外,《本草崇原》称附子“退阴回阳,起死回生”。中医扶阳学说把附子看作“扶阳第一药”。
当身体出现阳气衰微、脉象细微、阴寒内盛、四肢冰凉等危重表现时,意味着寒象占据上风,压制和驱逐阳气,要用温法挽回阳气,救治厥逆,有三点要求:
1、药方能够迅速让身体回暖,生机回转,因为越来越冷不是好事,如同在冰凉的房子里点燃火盆,慢慢房子暖和起来。
2、药材和药方短时间能走窜全身,有通行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络的本事,一边走窜一边暖和,而且可以收集散落在四处的阳气,让它们归于原本的处在。
3、危重且阴寒的病情,要让肾元和心阳尽快振作,气血短时间振奋,让人体呈现生机,后面就好办了。
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的药材,排第一的就是附子,它是阳药、通药,和干姜、桂枝、肉桂等辛热药搭配,可回阳、温阳、补阳。
附子回阳逐邪,基本路径是:直入少阴肾经,激发命门之火——温通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阴肺经,缓解心阳虚脱,制肺寒痰饮——走太阴脾经,阳明胃经,散中焦寒湿,升降和运化恢复——窜行十二经,破阴寒积聚,逐除经络沉寒。
附子入药,生用、炮制的功效用途各不相同,要根据病情选用,方剂多见于四逆汤、真武汤、附子理中丸、通脉四逆汤、桂枝附子汤等。
二、为何麻黄能“升阳透邪”?
风寒邪气入侵,是通过口鼻进入肺部的,身体阳气之会是肺,而且其主气、主通调水道,当寒邪入侵,其性收引,入里化热,身体就难受了,气血津液都不正常。
肺还管着营卫之气,肺受损,卫气被困,无法温暖肌表,人体就会发冷、恶寒,这时辨证就要解表、发汗、散热。
《本经逢原》把麻黄列为“肺经专药”,发汗很快,治卫实无汗之症。从药象看,麻黄中空主“通”,加上外表青黄色,中医叫“青龙”,文化里行云布雨的主力,这就是麻黄主用于发汗解表的由来。
事实上,解表、发汗、平喘、宣降肺卫、利水、除水肿、散寒这些动作,说到底也是“通”,麻黄的“通”是用对了地方。
但麻黄的核心本领是“阳”,它可升阳,调动阳气,引到体表和四肢,具体路径是:
先升清阳,把郁陷的阳气托举出来,一般与升麻配伍——走皮毛,风寒与人体的正气交手是在皮毛,所以殃及气血,不能出而郁热,毛孔关闭,汗不得出——宣肺气,通过足太阳膀胱经、肺,止咳喘——利湿,还是走膀胱经和肺,通调水道。
邪气从体表透出,这就是透邪而出,经典方剂有麻黄汤、小青龙汤、葛根汤、麻杏石甘汤、麻黄升麻汤等。
三、为何细辛能“温阳散邪”?
《神农本草经》认为细辛主“百节拘挛”,意思是全身大大小小众多骨节都能用,肾主骨,所以细辛是走肾的。另外细辛是《本草纲目》评价较高的药材,认为其“疏散上下风邪”、“专治少阴头痛”。
细辛的治疗路径一般是:走少阴,入肾经,可与附子相配伍,温元阳,治脉沉,四肢厥逆——驱里寒,因其善走窜,可入少阴把邪引出太阳,这是治“阴中之半表半里”——通鼻窍,入肺经,散风寒,缓解鼻塞——止痛,走窜经络,治头痛、牙痛和关节痹痛。
细辛的主要打击对象是“寒”,除寒的手段是辛温促发阳气,恢复阳气宣通,缓解阳虚、阳滞等问题,阳气恢复,可从里到外发散风、寒、湿等外邪,解决鼻塞、咳喘、疼痛等问题。
含有细辛的经典温阳方剂有小青龙汤、独活寄生汤、苓甘五味姜辛汤、大黄附子汤等。
附子的回阳逐邪,麻黄的升阳透邪,细辛的温阳散邪,3个药材力度哪个更大?要分两个方面理解:
1、从“阳”的角度看,附子是回阳救脱,功力最强;细辛是温少阴而通散,居中;麻黄升发卫阳,最轻。
2、从“邪”的角度看,麻黄逐体表之邪,发汗力最强,透邪最快;细辛散表寒,通经络,居中;附子攻里寒,引阳归位,稍慢一点。
但这些药材的力度,还是要通过合适的配伍和组方才能展现出来。附子、麻黄、细辛可组成伤寒经典方剂“麻黄附子细辛汤”,这个方剂集中了三药长处,回阳、透邪、温通,内外兼治,攻补兼施,治少阴、太阴合病,偏于少阴。
总结起来,附子是点火、治里寒,激发身体潜力对抗邪气;麻黄是打开毛孔,把外寒邪气透散出去;细辛是温阳,把阳气引到所需的地方。如果三个药结合为“麻黄附子细辛汤”,就是里外寒邪都治,直中少阴。
临床注意辨证论治,遵医嘱用药,不可乱用,中病即止。
信钰证券-合法配资平台官网-合法配资平台排名-关于股票配资最新情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